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淮海学习编程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淮海学习编程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是混成旅?
所谓混成旅最早是清末编练新军时因为军费不足的产物,其实就是加强了骑兵、炮兵的旅。
甲午战争以后,清政府意识到原有的清军已经不堪大用,于是开始编练新军。1901年,袁世凯以新建陆军为基础,开始筹建北洋常备军。北洋常备军的编制分镇、协、标、营、队、排、棚,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师、旅、团、营、连、排、班。
在具体编制上又以镇为基本单位,下辖两个步兵协、骑兵、炮兵各一标,工程兵、辎重兵各一营。步兵协下属两个步兵标,没有骑兵、炮兵,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,有需要时临时从镇所属的骑兵、炮兵、工程兵、辎重兵抽调部队加强。此后清***陆续组建了北洋六镇,并把这一编制推广到全国,打算在全国成立共计36个镇。
然而此时由于财政紧张,因此各省在编练新军时有时候没有足够的财力编练一个镇,于是***用缩水的办法,先编练一个协,等财力富裕再扩编成镇。这样协所需的骑兵、炮兵、工程兵、辎重兵没法从上一级单位获得,只能在自己内部编入同样缩小的战术单位,因此称之为混成协,就是多兵种混合编成的意思。
比如直隶有直隶混成协,山东有暂编47混成协,湖南有陆军25混成协等等。
辛亥革命以后,民国成立,这镇、协等称呼也就改成了师、旅等,混成协就成了混成旅。此后混成旅就成了一个常见单位,像冯玉祥就担任过第16混成旅旅长。
时至今日,因为旅大多本身就是兵种混合编成,所以不大再强调是混成旅了。
贺龙元帅1916年“两把菜刀闹革命”之后,率领湘西的农民武装一路壮大,在讨袁护国的和***战争中屡建战功,曾经被改编就任“四川陆军暂编第九混成旅”旅长,1926年所部再扩编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1师,到1927年经过北伐战争后升任第20军军长。他在旧军队成为高级军官的标志就是混成旅旅长,因为这是个副师级的职务,介于战术和战役单位两者之间的特殊编制。
(贺龙任混成旅旅长时旧照)
“混成旅”这一编制名称产生于1912年的民国初期,我们知道晚清新军的“镇”的编制仿自日本陆军,而“混成旅”这个称谓则是日本人仿自民国了(混成旅团)。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成军后,1905年清廷拟在全国推行,建立36个镇的的新式陆军,当时的编制顺序是:“镇、协、标、营、队、排、棚”,并要求各省督抚自筹部分军费建立新军。
但各省财政情况不一,富庶的省份有能力编成了“镇”,贫脊地区凑不够一“镇”兵力,却又比“标”规模稍大,于是清廷兵部(后陆军部)将其命名为“混成协”,所谓混成就是“混合编成”之意,因为镇所辖的“协”是比较单一的步兵,没有那么多骑、工、辎、炮等兵种的配属部队,而混成协是“小师”的规模。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,下令将“镇、协、标”改称为“师、旅、团”,那混成协自然就改称为了“混成旅”。
(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)
混成旅,是军队中的一种编制,最初,出现在民国时期,北洋军阀中有所谓的“混成旅”,就是由若干个营或团的步兵、骑兵、炮兵、工兵,甚至辎重兵等组成。
袁世凯,在北洋编制了6个镇,大概有7万余人,1个镇也就是1万余人,相当于以后的1个师,也即“镇”就是“师”,“协”相当于“旅”,“标”则是“团”了。
最早时,清朝陆军学的是德国,日本陆军则先学法国,此后在后学德国,民国时期,北洋军阀对军制改制时,就参考了日本陆军的编制,以镇(师)为基本作战单位,镇下面有两个协,协下面有两个标,标下面是营。
1907年,清廷决定仿北洋6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,实际上即便到清庭灭亡前,全国也就编了14个镇,以及18个混成协。
1912年,北洋***正式将镇、协、标,对应地改称师、旅、团。因此,原先的18个混成协,就是此后改编而成的混成旅。
当时,师的编制和人员较多,不适合当时的作战,非常大的战役,才会出动一个师的兵力,但一般3000人的师下面的旅,人数又不足,于是,就将步兵、骑兵、炮兵等兵种混杂在一起,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,因此,混成旅的作战能力在一般陆军步兵旅之上。
就一般而言,可将混成旅视作是缩小版的作战师编制,但比一般步兵旅人数又要多,相应地作战能力也强,是一般步兵旅的扩大版。
这种混编而成的作战单位,人数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规定,有的混成旅3000人,有的混成旅有4000人,有的混成旅有5000人,甚至有10000余人的混成旅,相当于当时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了。
混成旅,这种作战编制,有一定的军事独立权,并不是完全服从于师的安排,袁世凯在位时,着力进行了混成旅的编制,因此,北洋***控制的军队,拥有有33个陆军师,混成旅则达到了***个,堪称最实用作战单位,袁世凯入川时,仅调用了3个混成旅就搞定了巴蜀之地服从中央统治。
冯玉祥,是从清军中走出来的军阀,曾担任陆军第20镇(师)第80标第三营管带(营长),此后,担任民国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,以及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。
抗日战争时期,在敌后的八路军,编制仅有区区三个师,按照***给的***,这三个师满编人数也不过几万人,远远满足不了八路军在敌后蓬勃发展的速度。那怎么办呢?活人不会被尿憋死,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于是八路军就有了许多独立团这样的编制。
最著名的独立团,莫过于电视剧《亮剑》中李云龙的独立团。独立团虽然名义上团,但是它的编制可大可小,人数可多可少。最少是独立团,只有区区几百人,而在李云龙围攻县城时,他的独立团的人数已经达到师的级别,一万余人。
为什么独立团可以做到这样呢?
独立团并非正规***,所以才有了极大的弹性空间,也因此,才出现了诸多人数高达万人的“独立团”。这种以独立团为掩护扩充部队的方式,并非八路军的首创。实际上早在北洋军阀时期,就已经有军阀这么做了。不过,他们用的不是独立团,而是混成旅。
其实混成旅早在清末时就已经出现,而在北洋***时混成旅数量更多。一般来说,混成旅是界于团和师之间的一种编制,但是并没有法定的编制。也因此,存在于全国的诸多混成旅,编制和人数也天差地别。
例如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,人数就高达上万人,堪比一个正规师。也正是在担任16混成旅旅长之后,冯玉祥才真正的以高级军官和一方军阀的身份,进入了民国的历史舞台。
在北洋军阀时期大量出现的混成旅,成为了北洋各军阀的一大特色。除了归属于袁世凯麾下有编制的数支混成旅,其他各系军阀,为了扩充势力,麾下均有混成旅,来作为除了***给予的正规编制以外的扩充军队。
例如东北王张作霖,除了两个正规师的编制,手下还有数支混成旅部队,而且他麾下混成旅部队的人数也天差地别。山西王阎锡山的麾下也有混成旅的编制。
什么是混成旅
在翻看民国资料的时候,经常会看到混成旅这个词,很多名人都是从这个位置上一跃成为军界大员,比如说冯玉祥真正的发迹应该就是在1914年所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,后来冯玉祥发家也是以这个第十六混成旅为基础,最后发展成为西北军几十万人。
很多人会困惑,什么是混成旅,实际上这就民国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建制,虽然,日本也有仿制中国组成的独立混成旅团,现代也有一些混成旅,然而都不是军队的主要战术单位。
混成旅最早产生于1912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,是一种由步兵、骑兵、炮兵、工兵等各种兵种混合而成的编制,通常来说一个混成旅通常有四千多人。
在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中惨遭失败的清***决定进行军事改革,学习的思路应该是学习德国,毕竟清***一直在学习德国,当然日本的军制也是抄袭德国,所以,后来可能是基于本地化的需要,北洋常备军的编制***用了日本陆军编制,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,镇下面有两个协,协下面有两个标,标下面是营。
袁世凯率先在北洋编制六镇,大概有7万多人,一个镇也就是一万多人,按照现在的理解,其实也就是一个师,“镇”也就是等于“师”,“协”就是“旅”,“标”就是“团”!
1907年清***决定仿北洋六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,实际上到清朝灭亡前,全国也就编了14个镇,18个混成协。
在1912年北洋***正式将镇、协、标,改为师、旅、团。这里的18个混成协,就是后来的混成旅,袁世凯基于当时复杂的情形,迅速将北洋军扩张,增编12个师,16个混成旅。整个袁世***期,应该只存在了17个混成旅。
正常来说一个师一般一万多人,并不适应民国时期的常规战斗,一般要大战才出动整个师,但是一般的旅,兵力又太少,缺乏必要的兵种,在打仗的时候无法独立完成作战任务,因此混成旅应运而生,混成旅相对于一般的旅,增加了很多兵种,这样也就是一个正常旅的PLUS,一个师的缩小版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淮海学习编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淮海学习编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